摸底排查,绘就“安全画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辖区工贸企业,围绕企业基本信息、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设施、重大危险源分布、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等关键内容,开展“拉网式”排查登记。建立“一企一档”监管台账,详细记录企业安全现状、隐患问题及整改情况,精准掌握每家企业的“安全底数”,为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杜绝监管盲区。
动态监管,拧紧“安全发条”。依托“一企一档”台账,对企业安全状况实行“动态更新、跟踪管理”。通过定期检查与“四不两直”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掌握企业隐患整改进度、生产经营变化及风险新增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录入台账并督促整改。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重大危险源企业、高风险企业进行在线监控,实现风险预警、隐患处置的“实时化、闭环化”管理。
重点突出,精准“靶向施治”。根据企业规模、风险等级、行业类型,将工贸企业划分为“重点监管类”“一般监管类”“低风险类”三个类别。对金属冶炼、有限空间作业、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等“重点监管类”企业,加大检查频次,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专项检查;对“一般监管类”企业,每半年开展1次常规检查;对“低风险类”企业,以企业自查自纠为主、监管部门抽查为辅,避免“大水漫灌”式监管,提升执法监管效率与精准度。(宋凤琼)
责任编辑:刘泳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