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平县自然资源局始终坚持大力倡树化解信访既是初心也是为民公仆情怀的理念,把信访工作作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化解矛盾的“减压阀”,通过推行“一岗双责”责任制、班子成员分包乡镇、常态化下沉服务等举措,实现了信访问题处置率100%、群众满意度98%以上的亮眼成绩,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责任压实、服务前移”的信访工作新路径。
制度破局 “一岗双责”拧紧责任链条
“过去一些干部认为信访是分管领导的事,现在全局上下都明白,业务工作干到哪里,信访责任就跟到哪里。”镇平县自然资源局
在该机制下,局班子成员既承担分管领域业务职责,又对分包乡镇的自然资源领域信访问题负全责。每月召开信访联席会,将信访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每季度开展“信访+业务”双研判,班子成员汇报分管业务和分包乡镇信访情况,现场拿出解决方案措施。今年以来,局班子成员累计下沉乡镇或服务对象调研40余次,牵头化解复杂信访问题20余件,化解矛盾责任从“纸面”落到“地面”。
力量下沉 包乡联村织密服务网络
“老李家的宅基地纠纷,我们现场勘查后发现是历史遗留问题,必须协调镇村和档案部门调取原始资料。”在侯集镇,分包该镇的副局长王海瑞带着业务骨干和乡镇干部走访农户。该局将全县22个乡镇(街道)实行班子成员牵头分包联系,构建“政策专家+业务骨干+法律顾问”工作专班,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
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土地征收、宅基地确权、矿产纠纷等问题,专班采取“三查三访”机制(即:查政策依据、查历史档案、查现状矛盾;走访当事人、走访村委会、走访关联单位),确保问题“一次性调查清楚、一次性研判到位、一次性解决到位”。2024年,全局累计化解初信初访问题286件,重复访同比下降62%,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源头治理 闭环机制破解急难愁盼
走进镇平县自然资源局信访接待室,墙壁上悬挂着《信访工作条例》和依法依规处理信访事项“导引图”及办理流程,做到了“精准导航”。“从登记到办结,每个环节都有时限要求和责任追踪,群众均可按时间接点咨询进展。”信访股副股长林春潮介绍道。该局建立了“受理—办理—监督—反馈—回访”全流程闭环机制,确保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针对较为复杂棘手的问题,该局推行“三级会诊”制度:一般问题由分包领导协调解决;涉及多部门的,启动联席会议集体研判;对政策盲点或历史遗留问题,则提请局
长效常治 服务延伸筑牢民生根基
“以前总觉得去县里反映问题麻烦,现在村里几乎天天都能见到基本农田巡查车辆,家门口问题就能解决。”贾宋镇村民刘宏伟的感慨,源于镇平县自然资源局推动的“流动+信访”模式。该局对全县22个乡镇(街道)自然资源所配备了巡查车辆和通讯设施,每年定期对全县410个村开展政策宣传、矛盾排查、代办服务;同时,以“自然资源流动讲堂”的形式,组织业务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宣讲土地管理法、农村宅基地办理等相关政策、知识,从源头减少因政策误解引发的信访问题。
此外,该局坚持“化解一案、治理一片”,针对信访中暴露的共性问题深入研判,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向“完善一套机制”转变。2024年,全县因自然资源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零发生,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5%,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初心为民 躬身实干书写时代答卷
数字背后,是镇平县自然资源局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化解民忧的生动实践。副局长梁栋在分包柳泉铺镇过程中,为化解一起矿产资源纠纷时,连续一个月坐镇指挥,协调乡镇、企业、村民,最终达成解决协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股股长吕军鹏坚持带案下访,苦口婆心为群众讲解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这样的故事,在镇平县自然资源局比比皆是。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只有把群众当家人、把诉求当家事,才能真正赢得信任。”王斌局长的话道出了该局信访工作的核心理念。2025年,镇平县自然资源局计划进一步推广“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充分利用“12345”热线,针对群众反馈的问题组建“自然资源服务队”,实行“源头控制”,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服务送到心坎。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镇平县自然资源局以“一岗双责”机制为抓手,用责任担当诠释为民初心,用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擦亮自然资源信访工作的“品牌”,更在
责任编辑:王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