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法增质: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办事体验
全面梳理惠企政策及办事指南、办事流程,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实现便民利企。一是重构流程“一件事一次办”。聚焦模式创新,重构业务办理流程,强化系统协同和数据共享,经营主体开办、经营主体信息变更、经营主体注销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高效办理,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截至目前,办理“餐饮一件事”99件。二是延伸服务“零距离帮代办”。推进窗口服务前移,针对部分企业和群众因特殊原因无法到窗口办理业务,积极开展“送上门”帮代办服务,将政务服务窗口延伸至企业和群众的家门口。截至目前,为企业免费提供上门服务5次,延时服务100余次,收到感谢信3封。三是推行处罚修复“双同步”。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双书同达”制,主动告知行政处罚相对人该行政处罚信息被公示的网站、修复途径等内容,明确行政处罚公示可能带来的影响,提醒行政处罚相对人主动做好信用修复工作。截至目前,共恢复个体经营异常状态21户,修复企业经营异常名录8户、行政处罚10户。
二、减法降负:精简审批监管,降低制度成本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细化工作举措,减轻企业负担。一是简化登记审批程序。以“手续最简、材料最少、时间最短”为目标,让办理登记注册的企业享受“无接触受理、不见面审批、零跑动办事”全程网办登记服务。截至目前,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510户,全程电子化办理占比99%;变更(备案)登记827次,全程电子化占比98%;注销登记1657次,全程电子化占比97%。二是压缩信用修复时限。简化申请材料,对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和行政处罚公示信息信用修复的,除提交申请书、承诺书外,其他能在系统平台确认的,不需要当事人提供。同时,提升办理效率,对申请行政处罚公示信息信用修复的,争取7个工作日内办结;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的,在查实之日起4个工作日内办结;申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争取9个工作日内办结。三是减少监督检查频次。持续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推动事中事后监管从“按事项管”向“按行业管”转变。逐步建立以行业分类为基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支撑的“一业一查”综合监管模式,每年对同一行业企业联合检查不超过2次,实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精准施策”,并向社会公开检查结果。截至目前,共发起跨部门联合抽查81次。
三、乘法扩效:强化要素联动,倍增治理效能
针对民营企业管理部门多、融资成本高等痛点,加强部门联动,提升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破解发展难题。一是部门联查强机制。按照“应合尽合、应纳尽纳、应联尽联”原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对同一业态经营主体的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将同一行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事项进行整合,建立覆盖抽查事项清单的监管对象名录库,实施综合监管和一次性联合检查,有效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截至目前,梳理市场监管领域35个行业主管部门检查事项。二是质押融资添活力。联合多部门对全县企业开展拉网式信息摸排,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与融资需求清单,实施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和定期会商机制,实现融资服务“一表统揽、协同推进”。针对企业知识产权类型与价值特点,组织专业团队开展“诊断式”帮扶,着力解决知识产权“评估标准不统一、质押流程不畅通”等难题。截至目前,已为2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950万元。三是商标注册增动能。聚焦县域14万亩板栗资源优势,通过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设立板栗产业商标、专利审查绿色通道,采取托管服务模式,推动板栗商标注册周期由12个月压缩至7个月。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量产板栗深加工产品6款,授权外观设计专利4项。1月21日,“罗山板栗”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准注册,填补全省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空白。
四、除法破障:破除隐性壁垒,营造公平环境
为破解涉企行政执法领域难点堵点问题,努力破除市场隐性壁垒,为企业提供最优政策保障,实现包容审慎监管。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持续推进清单动态调整和制度落地。实现清单外无隐性壁垒。树立“非禁即允”观念,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体系,进一步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强化公平竞争审查。重点清理有关市场准入、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含有的妨碍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和退出市场、限制商品和要素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违法违规实行区别性、歧视性优惠政策、不当干预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等内容。截至目前,审查全县涉及经营者经济活动的文件8份,暂未发现违规问题。三是优化涉企柔性执法。对市场主体无主观故意、违法情节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违规行为,可通过责令改正、行政告诫方式督促及时纠正,依法不予处罚或处理。同时将适用裁量基准和减免责清单情形纳入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范围,科学确定处罚方式和处罚额度。截至目前,办理各类违法从轻、减轻处罚案件26起,不予处罚8起,减少罚款42余万元。
责任编辑:王梦琪